我國黃金選冶技術現狀及發展方向
日期:2020-05-27
我國黃金資源儲量豐富,分布較廣,黃金生產企業星羅棋布,覆蓋面大,故黃金選冶技術齊全。有常規采用的選冶技術,還有近年來掌握的難選冶技術,并對選冶一些新技術如非氰浸出劑和化學氧化法等也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選冶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我國黃金工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成為產金大國之一,而某些技術領域已具有較高水平。
下面對我國黃金選冶技術現狀及其發展方向作一介紹。
1.黃金選冶的傳統工藝及新技術
1.1 重選提金工藝
重選是傳統的提金方法。由于它工藝過程簡單,成本低廉,對捕集單體租粒金有效,故對于砂礦的提金,該工藝仍占主導地位。不過近來年。重選工藝用于巖金礦山提金的發展迅速,國外已有幾座新建或擴建的大型巖金礦山采用重選法在磨礦回路中提取單體金。國內某些巖金礦山也有應用,均收到較好的效果。
重選設備的改進和創新,推動了重選提金工藝的發展。如研制成功的可動溜槽、圓型跳汰機、利用離心力場的尼爾森選礦機以及我國研制成功的鼓動溜槽、STL型的水套式離心機,使重選回收率進一步提高,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1.2 浮選提金工藝
從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黃金生產除砂金以外,基本上是用浮選的方法產出精礦,然后送冶煉廠生產出成品金。這種方法對含有金、銅、鉛、鋅等金屬的硫化礦來說仍然是經濟和合理的流程,它可以實現多金屬綜合利用。80年代后,浮選提金工藝已有很大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水平。
1.2.1 浮選新設備和新藥劑
近幾年來,由于浮選新設備和浮選新藥劑的出現,不斷提高了浮選的回收指標(品位和回收率)。如發達國家應用了浮選柱,使浮選工藝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國對老式的A型浮選機進行了改進,研制的有SF型、BS-K4型、JJF型、QF型、CHF-Y型等高效浮選機,使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河南某金礦采用BS-K4浮選機后,精礦品位由原來的17.44克/噸提高到24克/噸,尾礦品位由0.55克/噸降低到0.3克/噸。
采用新型浮選藥劑和組合用藥后,由于大大改善了浮選條件和加強了捕收能力、從而提高了浮選回收率和降低了藥耗。如江西某銅礦采用了高級黃藥捕收劑Y-89,有效改善了銅、銀、硫的選別指標,特別是伴生金回收率提高了2.5%。并且藥劑用量總計減少了46g/t。湖北某銅礦用P-60的與異丁基黃藥混合使用浮選硫化礦。使金回收率提高了5.77%。
1.2.2 浮選聯合工藝
單一的浮選工藝已不適應日趨復雜的礦石性質,選礦提金工藝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向聯合工藝流程發展的趨勢。如重選--浮選流程,浮選--氰化流程(精礦或尾礦氰化),氰化--浮選以及重選(浮選)--炭浸工藝均在國內外黃金礦山普遍應用。如重選--浮選流程可克服落選對租粒金捕收比較困難的缺點。河北某金礦屬含金多金屬礦床,日處理能力300噸/天,采用的流程為浮選--精礦氰化--浸渣分離流程,實現了多金屬綜合回收的目的。
鑒于礦石性質的不斷變化和日趨復雜性,采用聯合選礦工藝流程確實能較大限度地提高回收指標,這對于我國黃金礦山特別是已經投產多年的老礦山進行挖潛改造綜合回收,增加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1.3 氰化提金工藝
20世紀初,氰化法提金就在工業上得到推廣應用。目前世界上新建的金礦中約有80%都采用氰化法提金。如何縮短浸出時間,進一步提高浸出率,降低氰化物消耗是人們不斷研究探索的課題。因此,目前該工藝的發展在國際上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
1.3.1 氰化提金工藝的改進
(1)在浸出過程中使用氧化劑(純氧或氧化物)并延伸出加氧炭浸工藝,如氧樹脂浸出等。使用輔助氧化劑的益處:一是有效提高金、銀浸出率;二是加快浸出速度、縮短浸出時間;三是降低氰化物消耗,減少硝酸鉛用量。我國廣西龍頭山金礦采用助浸工藝,使浸出率提高了4.31%。輔助氧化劑的應用已作為優化氰化工藝的較佳技術,在世界各地廣泛推廣。
(2)采用氨--氰體系浸出銅金礦石,于1986年在國外的一家小型尾礦處理廠獲得成功。我國在提高琿春含銅金精礦的試驗研究中,采用了氨--氰體系浸出,使金浸出率顯著提高到38.98%。對金銅礦石、含銅精礦的氰化浸出,該技術將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
(3)邊磨邊浸工藝能強化浸出效果。如山西地勘局216地質隊采用TW型塔式磨浸機對合砷難浸金精礦進行邊磨邊浸,處理量為30噸/日,在磨礦細度95%-98%-400目條件下,金浸出率提高了8%。若利用塔式磨浸機實行邊磨邊浸新工藝能在黃金礦山推廣應用,將是氰化提金工藝的一項重大革新。
1.3.2 從氰化浸出液中回收金工藝的發展
從氰化浸出液(或礦漿)中回收金,工業生產較為成熟的三大工藝,即鋅粉置換工藝;活性炭吸附工藝和離子交換樹脂工藝。活性炭吸附工藝以其更經濟和有效,離子交換樹脂工藝以其物理和化學性能均成為后來居上者,得到迅速發展。盡管如此,鋅粉置換工藝在處理含銀高的礦石和含金高的溶液是十分有益的。
發達國家,在礦漿系統中,活性炭吸附發展趨勢是炭浸工藝。炭種普遍采用了強度高、耐磨損的椰殼炭。、炭解析廣泛采用扎德拉工藝。近年來,推廣應用加溫加壓解析工藝和無氰解析工藝。我國黑龍江省老柞山金礦成功地采用無氰解析工藝,年可節約固體氰化鈉33噸,價值53萬元。
離子交換樹脂工藝在東歐國家應用較為廣泛。新型樹脂的開發與應用成為樹脂礦漿工藝向前發展的核心。如新型陰離子交換樹脂和螯合型樹脂的應用,大大改善了樹脂吸附性能。
新疆阿希金礦是國內第一座引進樹脂提金技術的大型黃金礦山,生產規模750噸/天。生產實踐證明,樹脂的機械強度高、磨損小,樹脂的消耗量僅為25克/噸;樹脂的吸附容量高、吸附速度快;吸附礦漿濃度比炭漿法高出5%-7%。由此也說明樹脂礦漿法在許多方面優于炭漿法,值得在國內推廣應用。
1.3.3 非氨浸出劑的研究和應用
氰化物溶解金,很不理想之處就是它有劇毒性。多少年以來,人們試圖采用其它毒性較小的浸出劑來取代它。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已有了很大進展,被開發的浸出劑包括硫脲、氯氣、溴、碘、氮、硫代氰酸鹽、硫代硫酸鹽,而較具工業意義的還屬硫脲和溴。
硫脲浸金在國內外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硫腺浸金速度快,無毒,對銅、砷等有害元素不敏感,它可能成為除氰化物以外有希望用于工業生產的溶金藥劑。
阻礙硫脲工業應用推廣的問題是藥劑耗量高;浸出礦漿為酸性、浸出設備需防腐;缺乏從硫脲溶液中有效回收金、銀的優良方法,與氰化提金相比,不具經濟優勢。因此,目前僅限于小規模工業應用(處理高品位金精礦)。愛爾蘭Minmet公司研究出了用硫脲浸金的新工藝。該工藝在吸附、回收和溶液循環使用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進。從而減少了硫脲的損耗,提高了浸出和沉淀效率。該工藝適用于各種品位的礦石,與氰化法相比電力消耗低,試劑用量少。節省了環境的治理費用。適合小規模的礦山應用。
溴化提金,很有可能成為一種替代氰化提金的有前途的浸出工藝。GreatLake化學公司,為了評價溴與氰化物浸金的效果,對溴化提金工藝進行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作為金的浸出劑,溴優于氰化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價格便宜。(2)浸出率高。可達到與氰化浸金相同的浸出率(90%-95%)。(3)浸出速度快。用4h浸出相當于用氰化物浸出24h-48h的浸出結果。(4)在低濃度時,無毒、無腐蝕性。(5)藥劑可循環使用。(6)從溶液中回收金方便,可采用氰化法的回收工藝。為了填補溴化提金技術的空白,該公司一直在進行研究工作。雖然溴的應用目前尚處在較初級階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化提金工藝會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工藝的優點也將通過工業生產所驗證。
1.4 堆浸提金工藝
堆浸提金工藝,目前被認為是經濟的提金方法。生產實踐表明,堆浸生產礦山的基建投資,平均約為建設選廠的25%。生產成本與較經濟的炭漿法相比也僅為所需費用的35%-40%。世界上各產金大國近年來黃金產量的增加,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堆浸提金。目前,堆浸的生產規模已經大型化,堆浸技術也向縱深發展。
1.4.1 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入浸品位逐步降低
目前,國際上大型的堆浸廠有秘魯的Yanacocha金礦堆浸廠和美國的RoundMountain金礦推浸廠。Yanacocha金礦堆浸廠每月處理礦石136萬噸,平均金品位為1.4克/噸。RoundMountain金礦堆浸廠,日處理能力4.5萬噸,平均金品位為1.1克/噸。我國目前大規模的堆浸廠當屬福建閩西紫金山金礦。年處理礦石260萬噸,人浸礦石品位1.4克/噸-1.7克/噸,浸出率70%。
1.4.2 礦步制粒技術的改進
制粒技術的應用使堆浸提金工藝躍上一個新臺階,通過采用制粒技術,對于滲透性差、含泥質礦物多的礦石,以及廢棄的尾礦都能進行堆浸提金。另外在制粒過程中加入氰化物使氰化物與礦石較均勻的接觸,以強化浸出效果、這也是制粒技術的一項革新。
1.4.3 添加輔助藥劑,提高浸出率。縮短浸出時間
(1)純氧、過氧化鈣將被用于堆浸工藝。柱浸試驗結果表明,該工藝能提高堆浸回收率,縮短浸出周期,降低氧化物的消耗和水耗。
(2)添加表面活性劑,明顯改善浸出效果。添加這種表面活性劑,對破碎的硅質氧化礦石進行浸出試驗,浸出率提高24%;對泥質礦石進行堆浸試驗,浸出率提高了4%。